這些育兒知識家長要早知道 |
來源: 點擊數:771次 更新時間:2020/8/1 9:03:44 |
這些育兒知識家長要早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最能影響孩子的人。然而一部分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進了幼兒園,他們就會減輕許多負擔。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想要將孩子教育好,就必須聯合學校共同養育。 1、和孩子好好說話 當孩子入園后,他們需要在陌生的環境內與陌生人進行溝通,而如何溝通就變得很重要,同時孩子身處陌生環境后所產生的心理變化,也是家長需要關注的重點所在。 育兒寶典:家長必須知道的幾條育兒知識 和孩子好好說話,不僅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同時可以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貼近孩子的內心,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內心狀況。 而怎樣和孩子好好說話? 蹲下來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進行平等溝通,讓孩子體會尊重與被尊重; 盡量避免吼叫責罵,這些或許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卻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嚴重傷害; 學會傾聽孩子的表達,也許他們還說不清楚,但是家長的傾聽就是最好的認可; 營造一個和諧的語言環境,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 2、與孩子共同學習 孩子入園后,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都與家庭中完全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需要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孩子的專注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工程。 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感到憂慮,卻忽略自己也是一個“手機控”,也是一個“電腦迷”,也就是說,孩子的興趣點所在和對學習的意識很大程度取決于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 而孩子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學習環境? 多把看手機、電視的時間用來看書,孩子自然而然會對書本產生好奇心,產生學習的動力; 和孩子一起畫一幅畫,讓孩子教自己背一首古詩,讓孩子體會知識帶來的成就感; 每天至少和孩子認真讀完一本書,給孩子自己選擇書的機會; 把學習過程從“你教我學”變為“一起學”,減少刻板學習帶來的壓力。 3、讓孩子參與到作業的過程中 關于幼兒園的作業,在網上我們曾經看到過五星級酒店的大廚舅舅給孩子做的水果拼盤,各種精美的手工,一幅幅線條和諧的畫,然而這些真的是孩子應該交上去的作業嗎? 作業對于孩子來說,應該是動手能力的展現,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體現,是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課程,同時也應是家園共育的一個重要鏈接紐帶。 孩子的作業到底應該怎么做? 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參與到作業的制作過程中,而不是做一個旁觀者; 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成人的思維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應按時完成作業,及時關注孩子是否有課后作業,以做好時間安排; 4、適當“放手” 有家長說:“我們孩子在幼兒園什么都會自己做,回家了就什么都不做,吃飯還要人喂”。其實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過度包辦造成的。 育兒寶典:家長必須知道的幾條育兒知識 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幼兒對自理能力的需求開始逐漸顯現,只有學會對孩子的成長適當的“放手”,孩子才能學會探索,得到成長。 什么才是“放手”? 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吃飯、自己入睡、自己穿脫衣物等; 不要怕孩子“闖禍”,任何事情都是從做不好到做好; 學會做簡單的家務,如收拾玩具,整理床鋪,飯后擦桌子等; 5、適時、適當的溝通 溝通是家園共育中最重要的一環,通過溝通,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在園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同時老師也可以獲取孩子的課后情況,以便于家長與老師就孩子的現實狀況,來找到最為合適的教育方式。 同時溝通也離不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可以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情況,同時可以增加孩子對自己的心理依賴,一旦孩子出現任何心理變化時,家長也可以及時進行疏導。 什么才是恰當的溝通? 溝通一定要抓重點,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手掌握; 一定要保持適當的頻率,過度頻繁或過少都不適合,以一周2次為宜; 和孩子設立分享時間,可以是開心的事,也可以是不開心的事,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孩子的課后情況應該及時反饋給老師,以便于老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6、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書本知識和各類特長的學習之外,生活能力的培養也尤為重要,這些能力將成為孩子未來獨立生活或需要獨立解決問題時的重要保障。 目前,很多幼兒園的課程中都有對生活能力的培養,如參觀消防隊、突發災害的應急演練等,然而生活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家長在生活中不斷進行。 我們該教會孩子什么? 帶孩子去市場,讓孩子認識蔬菜、五谷,而不是只停留在書本層面; 讓孩子牢記110、119和120,警察和醫生不應該是恐嚇孩子的對象; 以兒歌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來教會孩子一些生活常識; 培養孩子的自理意識,鼓勵、協助孩子獨立完成預期目標。 |
【刷新頁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關閉窗口】 |
上一篇:抱新生兒的四種姿勢 下一篇:孕婦可以過安檢么及對寶寶的影響 |